校友分享 | 2025届巫思豪:经济+”的跨界选择 —— 到底怎么拥抱前沿科技的大趋势



我觉得BNBU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不管是它的认可度逐步提高,还是它带给我的不同的探索机会,都给了我在大一入学的时候完全没想到的收获。—— 巫思豪



一、个人介绍



姓名:巫思豪

专业:2025届应用经济学(AE)毕业生


经历:

* BNBU学生社团创行WeChair项目组前成员

* Oppo下属某品牌产品经理(对俄罗斯,印度方向)

* 南京农业大学科研助理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助理

* 北京大学科研助理

*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战略规划部实习生(2025.04-至今)


Offer:

南洋理工大学工程管理硕士(AI方向)(最终去向)

华威大学经济学硕士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



二、和AI结缘



巫思豪与同学合照

我觉得BNBU对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在坚实的经济学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非常丰富的各个方向的课程。以我所在的AE专业为例,在大一大二期间大家主要学习的是基础到中等难度的经济学(微观,宏观和计量)和数学课程三件套(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这些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而在大三期间,AE开设了非常多不同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如城市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等各个传统经济学的方向;也会学到信息系统管理(MIS)、组织行为学等工商管理核心课程。我就是在上MIS期间第一次对人工智能有了一些基础的了解(比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由此开启了我“AI+Econ”的交叉学科之旅。

对于初次开始尝试了解AI的同学,可以以MIS这门课为起点,这门课会对AI的一些基础内容做一些科普性的讲解,同时它的小组作业是设计一个以AI为核心的产品并写一份report。这是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我当时主动负责了这份report中关于AI技术的部分,由此逼迫我读了很多AI方向的论文,最终选择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的2022年CVPR Best Paper作为设计的核心技术,获得了老师很好的评价。我后面以此为起点又做了一些小的项目,并且顺利发表了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加上大二时在南京的科研经历,最终成功帮我申请到了北大和中科大的科研助理。

不久,我也将入学NTU,不知道这算不算缘分。



三、“AI+Econ”的探索之旅



第一天来实验室报道拍摄的走廊

在“AI+Econ”的交叉学科探索里,我觉得最惊喜的就是这次在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实习经历,因为上海AI Lab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厉害的机构——他是中国在AI方向上唯一的国家实验室。

科普一下:国家实验室是独立单位,很多大学里面开设的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往往是依托一个课题组/导师建立的,而国家实验室要比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大特别多,有很多导师,自成一个体系,比如我国在生物方向非常知名的崖州湾实验室、钟南山院士担任主任的广州实验室,都跟上海AI Lab一样是国家实验室。全国只有十多个国家实验室。

而上海AI Lab的战略研究岗要求候选人有经济学/商科的背景,可以从产业角度判断技术价值,因此我的背景就成为了比较符合标准的一类,同时由于自己过去的一些实习经历和项目经历,最终很幸运的入选了。

Tips: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简历过度包装,我的面试环节面试官会根据我的简历内容一条条问相关的经历,并且根据我的回答不断挖坑提问,第一次面试总共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而我面了三轮。所以,过度包装甚至造假都会露出马脚。

巫思豪:被同事抓拍到的我

我的任务比较复杂,而且由于实验室的保密协议不能多说,总体而言职位可以理解为VC(早期投资人)+PM(项目经理)的结合版,由于部门现在人很少,我基本上也是全职独立跟进项目独立工作,因此我可以有机会去不同的高校、研究院、企业,去跟不同的教授和创始人开会,这两个月也是踏足了清华北大、北航人大、浙大复旦等各个高校,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体验。

(左)在北航看到的中国空间站的模型、(右)在人大正好碰到校园音乐节

但是同时,我的压力也很大,因为每次会议都要输出非共识且有理有据的观点和问题,让对方能够从中获益,才有继续合作的可能。因此这需要具备快速学习能力(教授的领域你得懂吧),足够外向敢于社交(跟任何人都打得开话匣子),反应足够迅速(即便在很严肃高压的场合也能迅速了解对方的内容并输出观点),足够高的行业灵敏度(对于一个陌生的方向,可以很快判断出来他的基本原理和架构是什么,下游产业是什么,全世界有哪些团队也在做这个方向,对方的团队是不是第1梯队的,能不能通过对方的教育经历,个人背景了解到整个研究团队的大致水平)。这些要求其实也是PEVC、私募等行业的要求。

学弟学妹们如果有想未来从事一级市场或者投资行业的,可以按上述的要求来先有意识的培养相应的习惯和技能。

(左)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开会、(右)在中科院上海硅盐酸所开会



四、一些建议




总的来说,我觉得BNBU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不管是它的认可度逐步提高(上海AI Lab其实挺卡学历的,清北的同学们大有人在,但我BNBU+NTU的背景是可以过战略管理岗的简历的),还是带给我的不同的探索机会(没有大三的MIS这门课,我可能也不会往这个方向发展),都带给了我在大一入学的时候完全没想到的收获。

最后我想说,“AI+”的交叉学科模式是近几年备受推崇的一个模式,但我个人并不建议为了就业/虚荣而盲目往这个方向转,一方面所有的行业都有周期,我相信强如AI也不例外;另一方面随着AI的迭代过快,他对新手的准入门槛也越发的不友好,没有兴趣和比较不错的逻辑能力,转方向会比较痛苦,还是更应该在大学期间好好想一下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和职业,然后努力在这个方向前进。




最后更新:2025年07月01日 12时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