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的杨国梁教授为北师港浸大师生带来主题为“增加投入消除中国高校R&D活动中的阻塞效应”的讲座。工商管理学部院长刘文斌教授致欢迎词并向师生们介绍了杨国梁教授的履历与研究成果。
刘院长向杨教授颁发纪念品
杨教授在讲座上分享了他在阻塞效应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他首先对阻塞效应的定义提出了新的诠释,提出了相对阻塞效应的概念,继而构建相应的阻塞效应的识别和测度方法,最后将提出的新方法应用于对中国高校R&D活动中的过度投入状况的研究中。他介绍,阻塞效应是效率低下的一种特殊情况,传统文献将其特征定义为过度投入导致最大可能产出的减少。通过识别和测度阻塞效应,能够帮助决策者判断投入是否过剩,并估计投入过剩量,从而改进乃至消除阻塞效应。杨教授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创新和计算方法的改进,揭示了通过增加投入亦能减少相对阻塞效应,继而改进效率的可行性。
杨教授的讲座
基于创新的方法,杨教授通过对64所具有代表性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数据,探索了中国高校R&D活动中的阻塞效应。研究显示,中国高校R&D活动中存在阻塞效应程度在2013至2017年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仅在2015至2016年有所反弹。这些阻塞效应的主要成因,在2015年之前为无效的R&D全时人员,而2016至2017年则转变为无效的R&D经费支出。
杨教授及现场听众
线上出席观众
杨教授发现,中国高校R&D活动的阻塞效应大多属于相对阻塞效应,是投入间比例不合理导致的产出下降,增加投入到合理比例即可消除相对阻塞效应,因此不存在绝对过度投入现象。他认为,中国高校在2016年后需要重视人才引进,并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加大对中国高校R&D活动的投入,从而更好地促进R&D活动的发展。他建议,中国政府可以继续加大对中国高校R&D活动的支持力度,并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在R&D活动方面的合作。
该讲座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在问答环节中,杨教授与大家互动交流,气氛活跃。听众均表示获益良多。